全国服务热线:+86-028-61508001

其他认证咨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项目 > 其他认证咨询

安全社区建设

发布日期:2011-11-04   浏览次数:3816 次   来源:本站源创   作者:佚名

一、安全社区概念

国际安全社区概念:已建立相关组织机构,社区内有关部门、企业、志愿者和个人共同参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地实现安全目标的社区。

国家安全社区概念:建立了跨本门合作的组织机构和程序,联络社区内相关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事故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地实现安全目标的社区。

安全社区基本原则:人人都享受安全,人人都享受健康。

安全社区基本理念:所有类别的伤害预防

方式:资源整合、全员、全方位、全过程;

内容:涵盖—生活、工作、环境等诸多领域;

目的:降低伤害;

模式:不断干预、持续改进。

二、安全社区建设的机构和职责

创建安全社区的关键在于领导的意识与决策,所以,安全社区项目又称为“一把手”工程。在此前提下,社区要建立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整合社区内各方面资源,共同开展社区安全促进工作。安全社区创建机构承担着组织对事故与伤害风险的辨识及其评价、制定社区安全目标和计划、组织安全促进项目实施、评审社区安全绩效、提供资源和条件保障等职责。

所谓跨部门合作,就是将社区所在的政府部门、安全、卫生、社区行政管理、民政事务、劳动和社会保障、消防、公安、交通、科研、教育、医院、物业、企业、商业机构等部门联合起来,共同组成安全社区推进机构,发挥各自的优势,利用各自的资源,为社区安全建设服务。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可以设立工作场所安全、健康促进、家居安全、儿童安全、学校安全、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治安、伤害记录和统计分析等执行机构,具体实施安全促进。

为了使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持续、有效地进行,必须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作用、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创建安全社区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为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提供充足的资源。

三、信息交流和全员参与

标准要求社区建立事故和伤害预防的信息交流机制和全员参与机制,建立社区内各职能部门、各单位和组织间的有效协商机制,建立社区内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渠道,建立群众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开拓外部交流机制,提高全员参与率。

这里的信息是指与社区安全管理和安全状况有关的信息,如法律法规变化信息、事故与伤害发生信息、有关危险源点的信息以及社区安全规划、安全管理制度、群众安全需求、伤害监测结果、国内外安全社区网络活动等。信息交流是双向的,包括与外部(国内外)的交流,社区内部各部门、各层次之间的信息交流。交流的方式包括广播电视媒体、网络、宣传培训、公告、会议、考察、参观、座谈、社区调查、意见收集等。社区应积极组织以互相交流为形式的安全社区活动,通过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本社区安全健康工作的发展。

安全社区建设的对象是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层次的人群,创建安全社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此外,社区还应充分发挥志愿者组织和广大群众的作用,群策群力,以期获得最佳效果。

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

我国的社区建设起步较晚,此前又致力于社区服务功能的建立与完善,相对来说,社区安全管理基础较弱,安全建设滞后于企业。所以,标准按照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国内企业成功的实践经验,提出要在社区建立并保持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的制度,开展危险源辨识、事故与伤害评价等工作,并根据我国社区安全现状,规定了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的主要内容。

社区安全建设要抓住重点,有的放矢。进行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与评价,是保证安全促进的核心基础,应当使其制度化、规范化。首先,要对社区事故与伤害风险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分析,分析、评价社区安全现状和伤害的变化趋势,了解和掌握社区安全基本状况,摸清社区安全现在处于什么位置和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了解和掌握居民的安全意识、行为能力水平和急需提供的安全管理及安全服务工作。事故与伤害风险识别应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到社区工作、环境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考虑到社区所涉及的事故与伤害类别比较多,范围广泛,人群构成复杂等实际情况,在选择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评价方法时,应本着实用的原则,尽量采用简单、易学且有效的方法,不宜要求过高。

事故与伤害预防目标及计划

依据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的结果,社区应制定安全目标、工作目标以及事故与伤害控制目标,并根据目标要求,制定能够长期、持续、有效实施的事故与伤害预防计划。

安全促进目标和计划,是根据社区特点和考虑其规模、经济、人口等情况制定的,要体现事故与伤害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连续性,并能够长期执行。目标应尽可能量化,各单位和各项目实施机构应按照目标要求,制定具体目标,并分解为相关指标。安全计划应有针对性,突出重点环境的改善,突出重点人群的管理与关怀。尤其应该注意的是,目标和计划应当能够实现,不能成为一纸空文。

安全促进项目

实现安全目标和安全计划的途径是安全促进项目,这是建设安全社区的关键所在,其目的在于执行和完成社区安全计划,实现社区安全管理目标和风险控制目标。策划并实施一系列安全促进项目,是安全社区建设中工作量最大、任务最繁重的内容,有好项目才有好效果。社区应依据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与评价的结果,安全目标与计划的要求,社区能力与资源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促进项目。安全促进项目的重点,是针对容易被伤害或易给他人造成伤害的高危人群、发生事故概率较高的高风险环境和弱势群体,综合考虑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家居安全、儿童安全、学校安全、老年人安全、运动安全、社会治安等12个方面的内容,制定职责、权限和方法明确的安全促进项目的实施方案。

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和弱势群体的确定,是建立在社区伤害监测和风险辨识评价基础上的。应当注意的是,不同时期、不同社区以及不同内容的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和脆弱群体是不同的。

社区不同于企业,管理难度较高,因此,项目实施方法应考虑社区情况的多样性。一般来说,可从安全管理、安全环境、安全设施、安全意识与技能几方面入手,尽量采用涉及面广、简单明了、群众易于参与和接受的形式。

宣传教育与培训

建设安全社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提高全民安全意识,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标准要求社区通过相应的资源和渠道,包括设施、师资、教材等,经常开展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活动。但由于社区构成成分复杂,人员分散度高,水平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大,完全采用企业安全教育的方法,显然是不行的。所以,本条款的实现应注意2个重点:

一是内容的设定。不同层次人群的安全意识强弱不等,安全能力高低不同,自身文化素质不一,接受能力差异较大,必须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教育课程,使大多数人能够理解、接受并受益。

二是形式的选择。应利用各种机会,尽量采用受益面广、参与度高的形式。例如,文艺演出、体育活动、联谊活动、知识竞赛、媒体、网络、社区宣传栏、安全提示、社区咨询、实物演示、发放宣传品、社区志愿者活动等。

应急预案和响应

标准要求社区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和紧急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程序,落实预防措施和应急响应措施,确保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减少或消除事故、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和紧急事件所需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行动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社区要对常见的火灾、爆炸、中毒、传染病、自然灾害等潜在的重大事故和紧急情况进行辨识和后果预测,加强日常管理,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标准规定了社区内应急各方的职责分配和应急行动的指挥与协调,如提供人员、物资、经费等保障,有效地落实预防和应急响应措施,进行必要的应急培训和演练。

家庭应急预案也是社区考虑的重点内容。要组织相关培训,动员居民识别家庭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讨论如何配合实施社区应急措施,制定家庭应急措施,培训应急能力,作好防范工作。

社区事故与突发事件预防机制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必须到位,应急响应行动应当及时、快速、有序、高效,保障应急救援人员和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监测与监督

有效的监督与监测是保证社区安全建设效果的保障手段。标准要求制定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安全监测与监督方法,监测事故与伤害预防目标及计划的实现情况;建立社区安全三大监督机制,即: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行政监督;企事业单位、群众组织和居民的公众监督以及媒体监督机制。对社区安全目标实现过程和持续改进情况进行立体化、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安全监测与监督内容包括事故与伤害预防目标的实现、安全促进计划与项目的实施、社区人员安全意识与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全员参与度等。

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安全监测方法的目的,是及时反映社区事故与伤害发生与变化趋势以及控制效果,包括社区伤害调查、伤害日常监测、群众满意度调查、各种形式的安全检查、风险识别与评价,安全常识知晓率调查等,可根据项目需要合理确定。

事故与伤害记录

社区应有记录伤害的制度,对社区发生的各种伤害及时、如实地予以描述。应在制度中明确记录种类、记录格式、记录方法和记录的管理。通过伤害发生的频率及其原因的记录,分析伤害发生的数量、类别、原因、分布趋势,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或调整安全促进计划加以解决。

记录是社区伤害监测的重要方法。目前,我国已经普遍建立了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社会治安4类事故与伤害记录制度,其他类别的伤害,由于操作难度较大,还没有建立有效的监测与记录机制。2005年,卫生部已在全国开展伤害监测工作,但一时还难以进行全面监测。由于社区人员流动性较大,所以,在策划伤害记录时应考虑简单、实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进行阶段性基线调查、在医院或社区建立伤害信息登记、查阅伤患者档案,以居委会或楼座为单位进行伤害监测、社区伤害普查、社区伤害抽样调查等方法。

记录管理包含记录的标识、收集、编目、归档、储存、查阅、保管和处置等内容,要求记录标识清楚,具有可追溯性和可见证性,且便于查阅。

十一安全社区创建档案

建立安全社区创建档案的目的,是保存创建过程的信息,以便总结经验,分析问题。规范、齐全的安全社区创建档案,能够反映安全社区创建的全过程,反映社区安全管理、安全促进过程以及风险控制情况。安全社区创建档案应当完整、管理规范、易于查询。

十二预防与纠正措施

对于在安全监测与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分析原因,明确责任,制定纠正措施,明确纠正要求,跟踪落实情况和效果。

应当认识到,仅仅解决了已经发生和发现的问题是不够的。还应认真分析该问题产生的管理原因、环境原因以及深层次的根源,举一反三,采取预防措施,确保同类情况不再重复发生,真正实现事故与伤害的预防机制。

十三评审与持续改进

为了保证安全促进项目、工作过程以及其他各项工作的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社区应制定安全促进项目、工作过程和安全绩效评审方法,定期对安全社区创建的整体绩效进行评审和评价,反映安全促进效果,及时总结经验,纠正问题。依据安全社区建设的成效和结果分析,持续开展安全促进工作。对于存在的主要问题,设立持续改进的计划和目标,策划新一轮安全促进项目。持续改进安全绩效,不断消除、降低和控制各类事故与伤害风险,促进社区内所有人员安全保障水平的提高。

可以通过工作过程监测、环境安全监测、安全促进效果监测等方法,评价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价安全措施实施效果。也可以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安全评价、媒体监督、总结会、群众满意度调查,不同阶段和时段伤害监测的分析及对比等方法进行评审。

安全社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安全促进,在于安全绩效的持续改进。

                            注:《安全社区标准》放在本网站“相关知识”栏目内的,敬请关注。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GSP药品零售认证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客服小张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客服小王
服务热线:028-61508001
在线客户